豫劇伴奏大全100首 豫劇琴師林華:三弦聲聲傳真情
三弦聲聲傳真情
林華近照
坐標,河南鄭州,鄭東新區(qū),繁華的CBD,住著豫劇界頗負盛名的琴師、高音(板面)小三弦演奏名家林華。林華1947年生于陜西西安。父親林新元是“香玉劇社”琴師,有著“器樂多面手”“一個人頂半拉樂隊”的美譽。林華非常勤奮,她從小就跟隨長輩擺弄各種樂器,林華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豫劇音樂知識,特別是“香玉劇社”那塊隨處可見“歌、樂、奇”的生活環(huán)境,更讓林華吮吸了豐富的藝術養(yǎng)分。1955年她跟父輩們隨“香玉劇社”從西安遷回豫劇的故鄉(xiāng)河南,定居鄭州,先后跟河南省豫劇一團(1956年“香玉劇社”改名河南省豫劇一團)著名琴師史大成、張伯讓、婁學義學習高音小三弦、二胡。及笄之年,她就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小三弦的演奏方法,并參與豫劇整出大戲的伴奏。
林華隨團赴大慶油田慰問演出(前排左6常香玉、左5“鐵人”王進喜、二排右5林華)
林華與“鐵人”王進喜在一起(左一林華、右二王進喜)
林華學習三弦藝術,靠的就是多聽多記。超強的音樂記憶力和超準的耳音,讓她吸收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豫劇音樂、民歌,特別是“豫劇音樂”是她音樂立足的根本。乃至她演奏的獨奏曲目,音樂的基調(diào)基本上是從“豫劇曲牌音樂”中派生出來的。林華先后在河南省豫劇一團、豫劇二團、焦作市豫劇團、祥符劇社等單位工作。曾與常香玉、閆立品、王素君、吳碧波等老藝術家合作,其中跟隨豫劇五大名旦之一閆派創(chuàng)始人閆立品、豫劇“小生之帝”王派創(chuàng)始人王素君等擔任伴奏、排練、日常練習(調(diào)弦)、唱腔創(chuàng)作等長達20年之久,深受閆立品、桑振君、王素君等藝術大家喜愛。王素君曾說,豫劇音樂也是有靈魂的豫劇伴奏大全100首,整個樂隊有骨有血有肉,小三弦就是其“筋魂”,把骨肉連起來、動起來,使其有精氣神。
林華與閆立品
林華與王素君
林華與王素君、張三旺
林華受邀赴臺灣演出
2002年林華赴臺灣文化交流(前排左二林華)
林華年屆七十有一,六十多年的磨煉,使她的藝術才華極顯精湛,小三弦彈奏可以說是達到“妒火純青”的地步。她現(xiàn)今使用的小三弦,是她的父親在她初學時為他精心設計制作的,做工精細,音色考究,距今也已63年了,許多人想出高價購走它,林華都一一婉言謝絕,小三弦已經(jīng)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一拿起小三弦,她的臉上馬上就洋溢出一股幸福的神情,林華的小三弦彈奏,尤以《河南板頭曲》《豫劇老牌子》為代表,并能伴奏近百出全本豫劇。《罵玩曲》取材于豫劇音樂老曲牌,反映出農(nóng)民在勞作之余,在田間地頭戲搏打鬧,歡快熱鬧的場面。曲調(diào)歡快熱烈、政宕起伏。林華在演奏這首樂曲時,彈撥樂器的彈、挑、點、勒、滾、揉、吟、操、肴、掃、撲及打指干等各種技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攤旨法的應用也顯得十分老道熱練。
林華與張月榮
林華與李素琴、孫映雪、郭美金、趙吟秋在一起
林華受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過把癮”欄目邀請參與伴奏,與趙寶樂在一起
林華受邀參與《擂響中華》錄制,與左大玢在一起
林華演奏特寫
林華受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在豫劇樂隊中,擔任三弦演奏的均為資歷較深、技藝嫻熟的老藝人,業(yè)內(nèi)有“三弦琵琶箏、一聽就動情“之說,更有“千日琵琶百日箏,半世三弦學不成”的俗語。這除了說明三弦在學習上較難掌握之外,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三弦在豫劇音樂合奏中的重要地位。林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原有彈奏技法(俗稱“撥口”)的基礎上繼承了“雙連環(huán)”“三連環(huán)”(又稱“連環(huán)扣”)、“正三連”、“反三連”等技法。她在老師史大成、張伯讓的基礎上又將三弦彈奏歸結(jié)為“按、揉、跑、滑、挑、拂”等,完善了“穩(wěn)、準、狠、凈、柔、節(jié)”等6項訓練原則,總結(jié)歸納了“引、順、快、托、凸、恰、潤”等7種伴奏技巧。特別是她使用的撥弦片更是與眾不同,用的是上等的黑檀木、花梨木。取原木,按照合適的寬窄厚薄和長短,制成一條細長方形的木撥片,并削成對角楔形撥片。究其制作的原由,林華解釋道:質(zhì)地堅硬的木片堅實有力也富有協(xié)性,正和高音三弦的鋼線匹配,不會產(chǎn)生其他彈撥片發(fā)出的“噼啪”聲又便于其操協(xié)性,撥子接觸琴弦也更為觸洽豫劇伴奏大全100首,使琴弦發(fā)出最美的音色,避免了雜音的出現(xiàn)。果然一曲《曲牌連奏》顯得那么動聽迷人,閉目靜聽,珠落玉盤,猶如天籟。在演奏時,林華使用得最多也最嫻熟的彈奏技法是快速清弦及快速搖指,特別是她的快速搖指,既不同于弦樂器上的操弦豫劇伴奏大全100首,又不同于音距拉開的上、下滑往。而是在同一音位上的快速上下滑動搖指,使音色發(fā)生特珠的韻味。加強了樂曲色彩的表硯力,顯示出林華小三弦演奏獨道的表現(xiàn)風格。
林華受邀參與豫劇老牌子錄制
林華還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戲曲和民歌來圓潤、宏亮,而且口若懸河一唱上興頭,欲罷不能了。老同事們亦在傳聞,林華年青時,多次扮戲救場,表演和唱都贏得“好”彩。
林華(前一)
林華精湛的小三弦彈奏技藝,多次獲得豫劇音樂演奏獎及榮譽獎,參與閆立品代表作《秦雪梅吊孝》《盤夫索夫》《游龜山》《西廂記》等劇目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錄制,北京、上海唱片社灌制,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系列《豫劇老牌子》錄制等工作,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11套“過把癮”欄目伴奏工作、多次赴臺灣、香港等地演出和文化交流,她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河上下。
林華與豫劇名家徐俊霞、王靜和眾弟子、學生在一起
由于豫劇音樂的改革,使用交響樂越來越多,而豫劇傳統(tǒng)樂器三大件之一的板面(高音)小三弦因為音色明亮,曲高和寡,而被迫退出豫劇舞臺,以至現(xiàn)在許多年輕演員、伴奏員在樂隊里都沒有見過這種樂器,說起這事,林華黯然神傷。當然,也有許多藝術家認識到板面小三弦的重要性,它除了為演唱伴奏外,還擔負這其他樂器不可替代得特殊聲效,例如戲中的風聲、水聲、搓線聲,以及彩蝶飛舞、丫環(huán)嬉戲、小姐下樓等,替代后味道就不一樣了。近些年,林華也沒有閑著,早已退休的她常去幫助名家演員演出伴奏。劇團的伴奏員、文化館館員、部隊文化骨干和喜愛小三弦的學生前來求教,林華不惜余力,傾囊相授。三弦聲聲傳真情,這朵藝苑中的三弦之花,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
(特約通訊員:朱付兵)
采訪后記:采訪林華老師頗費周折,她和板胡名家李福庭先生(原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文工團板胡演奏員,參加過周恩來任總導演的大型史詩《東方紅》高音板胡伴奏)夫婦都為人謙遜低調(diào),不想接受采訪宣傳自己,這也是媒體上鮮見有關林華的報道的原因。記者說,宣傳可以讓她的小三弦傳承下去,不在她的手里斷線,林老師才接受采訪。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