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但又不是完全按照生活的原貌來表現(xiàn),而是經(jīng)過藝術提煉、加工,使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更具有典型意義。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又稱作“角色行當”、“腳色行當”,簡稱“行”。實際上,行當與角色二者的原意是有區(qū)別的。角色,是傳統(tǒng)戲曲中根據(jù)人物的性別、年齡、身分、性格等特征而劃分的人物類型。例如,把劇中的一般男子稱為“生”,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行當,是傳統(tǒng)戲曲演員專業(yè)分工的類型,它是依據(jù)演員所扮演不同的角色類型及其表演藝術上的不同特點逐漸劃分而成。角色是指劇中人物的類型,行當則是指演員的專業(yè)分工。后來,由于某一個行當?shù)难輪T往往專門扮演某一種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在習慣上角色和行當便常常被互借通用,形成“角色行當”合用的說法。

行當?shù)膭澐郑?a style='color:#0000CC;font-size:16px;' href='/xiqubaike/9690.html' title='京劇為什么是國粹 三大國粹——京劇、國畫、中醫(yī)' target='_blank'>京劇和其他各地方戲曲中普遍存在。京劇行當,直接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行當劃分的特點,在京劇的發(fā)展過程中又形成了本劇種的特色,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一)京劇行當?shù)臍v史傳承

中國戲曲表演有行當之分由來已久。早在唐朝的參軍戲中,就有“參軍”、“蒼鵑”兩個固定角色。在宋元雜劇和明傳奇時代,有“雜劇十二科”之說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角色分為: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老旦、正旦、小旦、貼旦、雜。1790年徽班進京時,徽劇有九門角色:末、生、小生、外、旦、貼、夫、凈、丑。繼徽斑之后進京的漢劇,角色最為齊整,分為十門: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這是京劇形成以前行當劃分的情況。

京劇自形成以來,在行當?shù)膭澐趾蜌w類方面,經(jīng)過了幾次變化。最初京劇的行當,劃分為“十行角色”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即:生、旦、凈、末、丑、副、外、雜、武,流。稍后,又有另外一種“十行角色”的說法,即“生旦凈末丑,跟頭(筋斗)上下手”,其中的“跟頭”、“上下手”都屬于武行,這種說法,實際上只是六個行當。

本世紀20年代,“梨園公會”(京劇演員的組織)曾將京劇演職員分為“七行七科”。舞臺演出人員分“七行”: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凈行、丑行、武行,流行。“武行”是演武戲時的各類配角。“流行”是演出時打旗、跑龍?zhí)椎难輪T,又稱“文堂行”,除打旗、跑龍?zhí)淄猓€兼演各種男性零碎活。后臺服務人員及舞臺和后臺協(xié)作人員分為“七科”:音樂科,即文武場面,現(xiàn)在稱為樂隊;刷裝科,即管衣箱的,又稱“箱倌”,管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旗包箱;容妝科,又稱梳頭的,專門為旦角化妝的人員;容帽科,即管盔箱的;劇通科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即檢場的;交通科,過去負責催戲、跑道兒的伙計;經(jīng)勵科,負責聯(lián)系劇場、組織業(yè)務的人員。

新中國成立以后,京劇的七行七科又發(fā)生了變化。七行進一步簡化、合并,逐漸確定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七科之中,隨著整頓劇團、凈化舞臺、健全工作管理制度,經(jīng)勵科、劇通科、交通科已經(jīng)被取消,其余四科主要由樂隊和后臺管理人員取代。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