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形成于17-18世紀之交。上黨地區很早就有戲曲演唱,眾多金元舞臺和古老的隊戲、院本、琴戲的流傳就足以證明。那時也有昆曲和弋陽腔的演出。在晉豫陜三角地帶的原生梆子形成后,就有晉城人從那里學回,經過多年與本地民間藝術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上黨梆子。在18世紀中葉,就班社林立,活動頻繁。到了18世紀80年代鳳臺縣鳴鳳班的建立,已經是擁有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的劇種,并形成潞府、州底兩個流派。嘉慶、道光年間編演的劇目,有的竟演唱了近200年。
道光年間,潞府派出現了樂意班(俗稱十萬班),一度聞名遐邇。后來又分成樂意、三義兩個流派,旗鼓相當,互爭雌雄,州底派則是鳴鳳班穩執牛耳。上黨地區是上黨梆子的一統天下,并且出區演出。19世紀后期,還在冀南和魯西南,形成了西調和棗梆兩個劇種。
上黨梆子原來是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同臺演出,劇目之間各不干擾的。
在演出劇目中,80%是上黨梆子劇目(現在只演少量皮簧)。梆子唱腔除少量曲牌體外,絕大多數是板腔體。慢板有二性、霸王鞭等;流水板主要是四六,還有一馬三箭、四六花腔等;大板可分慢、中、緊、快多種;還有散板、垛板等等。可以表達角色的各種復雜感情。粗獷豪邁、慷慨激昂的風格,善于表現忠奸斗爭,多演楊家將、岳家軍舍生忘死、保衛祖國的故事。當然,多種花腔也是委宛嫵媚,可以充分表達少女情感。
上黨昆曲屬北昆一支,過去多為官員、文人演出和祭祀神靈。解放后即很少演出。1985年曾將《長生殿》的《驚變》《埋玉》作仿古錄像存檔。
上黨皮簧在上黨梆子形成之初演出甚多,《空城計》《戰長沙》等都演出近200年。抗日戰爭前可以說是無班無簧、無日無簧、無人無簧。不少藝人的拿手戲就是皮簧劇目。現在還有《打金枝》經常上演。
上黨羅戲和卷戲也都是古老的劇種,解放前都只有幾個折子戲演出。伴奏羅戲以嗩吶為主,間用笙笛;卷戲無弦樂,以笙笛為主,都有鑼、鼓、鈸子等打擊樂伴奏。現在這兩個劇種都已絕跡舞臺。1985年仿古錄像時,錄下了羅戲《打鐵》和卷戲《竇老爭親》。
上黨梆子過去演出別具特色,每一場開始都要"坐場",即由一個須生戴方翅紗帽,黑三髭,著紅官衣、玉帶、高底皂靴登場,先說引子,接著說定場詩、道白,在唱一段霸王鞭之后下場。共需半個小時左右,起著待人、靜場和后臺準備作用。一般人認為,這是南戲或傳奇的副末開場的遺跡。1945年晉東南全部解放后,即由打吵臺(音樂合奏)代替。
上黨梆子為刁婦和玩皮的娃娃生臉上用粉畫花,可能是明代傳奇"以黑破其面"的另一種(不以墨而是以粉)的表現。
上黨梆子的頭盔都是用黃金貼制,烏紗帽黑色,人稱"金色頭盔黑烏紗"。即使大戰也是一招一式穩扎穩打,美觀大方,不落俗套。
上黨梆子稱究排場大方。皇帝登殿時,御林軍手持全副鑾駕排列而出,太監項掛數珠,手持麈尾,官女擁流蘇之杖,擎雀尾之牌,黃羅大傘在后不停旋轉。金殿上三層桌子疊垛,三道繡幔高懸,顯得莊嚴肅穆,儀表萬千。眾文武兩邊排列,持笏肅立,謦咳不聞。大使觀眾驚異。
上黨梆子的相關器具有頭盔類、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樂器及燈光、音響等。樂器有大鼓、小鼓、拍板、大鑼、小鑼、鈸、镲、梆子、巨琴、二把、胡胡、月琴、阮、嗩吶、笛、笙等。燈光音響與一般演出所用相同。
新中國成立后,上黨梆子也曾一度繁榮,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逐漸呈現不景氣現象。20世紀80年代之后,上黨梆子更顯勢微,觀眾日趨減少,許多職業劇團停止活動,繼續活動的劇團也捉襟見肘、困難重重,業余劇團則寥寥可數,若不采取措施,前途十分黯淡。
上黨梆子在整個晉東南、乃至全山西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山西晉東南地區優秀的地方戲曲文化,保護上黨梆子,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北方地方戲曲中,上黨梆子的聲腔特點十分明顯,其曲目的豐富性、以及對民間文化生活的依賴相融性、尤其是五種聲腔的共存性,在全國實屬罕見。現在,昆、羅、卷戲已經消失于舞臺,除少量上黨皮簧外絕大多數是上黨梆子劇目。因此,保護和傳承上黨梆子,刻不容緩。
二、實用價值。保護、傳承上黨梆子,對晉東南地區上黨老區一帶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