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須生麻子紅王景民
秦腔藝人叫麻子紅的很多,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須生宗師李云亭先生。李先生的弟子郗德育在甘肅蘭州也以麻子紅藝名為一代宗師。在渭北、寶雞王景民一帶有泰斗之譽的名須生王景民的藝名也是麻子紅。
王景民生于民國三年(1914),是陜西省長安縣灤鎮(zhèn)紅廟村人。父親王步禮,藝名'賴子',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秦腔演員,工須生。他師從清末秦腔須生巨匠黃娃,同著名小生于福慶(藝名福慶子)、滿曹子(姓徐),著名須生冉娃子、雙喜兒(王文鵬)、黃玉亭,著名旦角水娃子等人為師兄弟。清光緒末期,長安縣王曲鎮(zhèn)馬廠村武秀才劉玉潤在自己家中創(chuàng)建秦腔戲班鴻泰班,聘請原春盛班著名須生黃娃執(zhí)教,培養(yǎng)了許多秦腔英才,王步禮就是其中之一。王步禮尚未出科就成為戲班臺柱,江湖人多稱其乳名'賴子',鮮有人知其大名。因為后來的著名須生鄭生云乳名也為“賴子”,更因為鄭藝術(shù)風(fēng)格多宗王步禮,就被稱為'假賴子',江湖遂有'真假賴子'之說。王步禮演戲情況如何已不可知,只知他早年就患有嚴重胃病,病發(fā)難以登臺時,就由本工丑角老旦的師弟王文鵬頂替演出。王文鵬日后成名就是這樣打下的基礎(chǔ),但當(dāng)時馳名的還是王步禮。
紅廟村地處灃河?xùn)|畔,這里土地肥沃,素有'長安糧倉'的美譽。肥沃的土地就引發(fā)了嚴重的土地兼并,也就產(chǎn)生了大量的失地貧民。求生之法,就去演戲。所以,這一帶就有“戲窩子”的叫法晚清,這一帶就出現(xiàn)了潤潤子(太原莊人)、薛五喜(秦鎮(zhèn)人)等秦腔巨匠,影響之下,窮人家孩子入梨園求生就蔚然成風(fēng)。這里涌現(xiàn)的秦腔名流有多少,現(xiàn)在誰也難以說清。光一個當(dāng)時不足百口人的紅廟村就有名小生王德孝、李益中、駱彥芳,名花臉王徳榮,名旦駱福生等,沒有留下名子的還不上算。比如王步禮的兩個侄子(哥哥的兒子)王慶民、王慶林后來在西安三意社學(xué)戲,也都是馳名西北的人物。王步禮給兒子的謀生安排也未能免俗。只是那時候,演戲還是被人歧視的,如果一家人都演戲更被認為是奇恥大辱。因此,王步禮就安排大兒子居家守業(yè),未與傳藝,這位公子就是后來名丑王升堂的父親。
在王景民十歲的時候,王步禮主要在涇陽秦鏡社搭班演戲,在渭北影響很大,這也是王景民后來也在這一帶紅透半面天的重要原因。秦鏡社成立于民國五年(1916),是陜西民國元勛胡景冀的胞弟胡景瑗創(chuàng)建的。該社聚集了名青衣黨甘亭、李清云、聞寶英、劉金聲、楊金聲,名須生麻子紅、木匠紅、賴子、趙炳蘭,名小生晏保,名花臉三道腰、竇思忠等名流。這個劇社在演戲的同時,響應(yīng)西安易俗社的號召,大力培養(yǎng)學(xué)生。這些學(xué)生皆以'鏡'字為名,后也多作'景'字。秦鏡社培養(yǎng)出的秦腔名流有陳景民、劉金榮、趙景蘭、楊景成、程鏡生、李景魁等。民國十三年(1924),王景民由父親引薦,在秦鏡社開始學(xué)習(xí)秦腔藝術(shù),拜師甘振武,主工須生,兼演貧生。由于王景民平時隨父親就學(xué)過一些戲,加上嗓子好,幾個月后,在涇陽口鎮(zhèn)就以《轅門斬子》打炮成功,知道他是“賴子”的兒子,群眾就更加贊譽不斷,并送給他麻子紅'(因臉上有幾顆麻子)藝名,他一登臺亮相就成為在渭北一代廣受熱捧的新秀,這實在是奇跡!
這一年,胡景翼部接受馮玉祥改編,成為國民二軍,并隨馮移駐北京,胡景瑗隨兄進京前,就把秦鏡社移交給綽號“黨跛子”的同鄉(xiāng)黨玉琨。
黨玉琨是陜西靖國軍將領(lǐng),屬郭堅部。黨玉琨小老婆“小白鞋”張彩霞處世強悍,喜歡看戲,尤其癡迷秦鏡社社長名旦張貴民,還與之姘居,黨玉琨接手秦鏡社就是她唆使的,這個劇社也由此開始被張彩霞實際掌控。張彩霞給這個戲班改名“秦貴社”,俗稱黨跛子戲班,仍由張貴民任社長。懾于張彩霞的酷烈,當(dāng)時,許多老藝人紛紛離社。
民國十三年(1924)10月,黨玉坤部移駐禮泉縣(黨任團長),司令部駐縣城豪富羅家大院。秦貴社隨之進駐禮泉。這段時間,王景民在興平、禮泉、乾縣一帶十分紅火,這里后來也一直是王景民演出的熱點地區(qū)。
民國十五年(1926)4月,黨玉坤率部進駐西府名城風(fēng)翔縣(時黨任師長),師部駐城內(nèi)周家巷周家大院。秦貴社又隨之進入鳳翔縣。而王景民卻隨師傅離社到西安正俗社搭班演戲。
那個時侯的正俗社是同赫赫有名的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分庭抗禮的大班社,經(jīng)常有秦腔名流在這里獻藝,高天喜,王文鵬,劉立杰,毛金榮,鄭生云、車云亭等名須生都是這里的常客,一般演員都以能在這里演戲為榮。當(dāng)時的王景民正是青蔥少年,不知畏懼。頭場演出他的看家戲《葫蘆峪》。當(dāng)時名須王文鵬的《葫蘆峪》聲震西北,諸多名流都望而卻步。聽說有少年演員在王文鵬的地盤演這個戲,當(dāng)時就來了許多等著看笑話的獵奇者。偏偏王景民天生一副好嗓子,清亮綿軟,更有鼻音共鳴潤腔,韻味悠長之余更有流水潺潺之妙,頭場演出觀眾大呼意外,反應(yīng)熱烈,有人鼓噪超過了王文鵬。王景民那時也就有些飄飄然,演完戲往后臺走,心里正美哩滋滋地,師傅卻迎上去就是兩個大嘴巴,他正發(fā)愣,師傳甩了句‘你自已想去!'扭頭就走了。
不久王文鵬也來正俗社演出《葫蘆峪》,那一招一勢一錘一腳的妥貼精妙,王景民觀罷大吃一驚,這才恍然醒悟了師傅的苦心。'那是他讓我不能驕傲'王景民自己后來總結(jié)說。
知不足而后進,好在正俗社名流不斷,還有父親、師傅的人情,加上自己的聰慧、好學(xué),王景民的藝術(shù)水準突飛猛進,迅速躋身名流行列。正俗社的這段經(jīng)歷一方面讓王景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另一方面也讓西安劇壇記住了他,可以說影響重大。
王景民在正俗社演戲不到一年,就被秦貴社召回,開始在寶雞鳳翔一帶演戲。他跟趙振華、楊寶喜等人同為秦貴社的臺柱,深受寶雞群眾的擁護,甚至有人稱之為須生泰斗。
民國二十七年(1928),宋哲元攻陷鳳翔城,擊斃黨玉琨,活捉張彩霞,秦貴社解散。王景民跟趙振華、楊寶喜組織劇社余部在寶雞一帶巡回演戲,人們?nèi)匀凰追Q這個戲班為黨跛子戲班。
民國二十三年(1934),王景民應(yīng)漢中新漢社之邀,赴漢中演戲。未赴漢中之前,王景民被派回長安為新漢社招收學(xué)生一批。這批學(xué)生計有高新岳(1922~1968,陜西武功縣普集鎮(zhèn)義樂寺人,當(dāng)時寄居在長安縣五星太原莊村)、靳新安、劉新惠、喬新賢、王新華(1916~1985,西安北郊大白楊村人)、蘇新恭、侯新貴、侯新基、姚新漢、張新堂、王新成、王新芳、陳新民、陳新潤、劉新學(xué)、強新彥、王新蘭、趙新啟、姜新培、姜新雅、焦新印、李新圃、韓新田、楊新善、閻新俊、張新明、王新國、曹新敏、魏新泉、李新洪、孫新科等。這是王景民從事戲曲教育的開始,這年他20歲。
在招生期間,王景民還在來西安演出的咸陽益民社客串演出,計有:
《五丈原》(6月6日)
《哭五更》(6月7日)
《探監(jiān)》(6月14日)
《祭燈》(6月17日)
《逃國》(7月23日)
《全家福》(7月27日)
《下河?xùn)|》(8月1日)
《蘇武廟》(8月11日)
合演的演員主要有何毓華、劉毓華、楊安民、彭易國、唐理民、趙定國等人。
民國二十四年(1935),新漢社社長張志林躊躇滿志的帶領(lǐng)新漢社離開漢中,開往西安,聲言憑借著名須生張金鑒要跟王文鵬一決高下,殊料翻越秦嶺時,士兵在驅(qū)打轎夫的過程中,槍械走火打死了張金鑒,張志林一見,就當(dāng)時泄氣,只得士氣低落地邊演戲邊往西安進發(fā),這樣就到了寶雞鳳翔縣。
自從城破后,鳳翔就在慢慢聚斂元氣。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長張景西就起意創(chuàng)辦了秦腔風(fēng)易社,他自任社長,指派縣保安大隊大隊長賈宗義具體經(jīng)辦。風(fēng)易社正在用人之際,大名鼎鼎的王景民到了,機會豈能錯過?這樣,王景民就脫離新漢社,成為了鳳翔風(fēng)易社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入社甫定,就先安排王景民、程東源負責(zé)組織戲曲培訓(xùn)班,王景民即回長安縣老家在秦渡鎮(zhèn)附近招收了段育民、李五中、張學(xué)民、王建民等50多名學(xué)生。這是寶雞地區(qū)最早的戲曲培訓(xùn)機構(gòu),也是寶雞地區(qū)培訓(xùn)西安亂彈藝人的開始。這時前后加入風(fēng)易社的江湖藝人有蒲城培風(fēng)社的卓振義、董化清,西安三意社的周登云、王彥坤,還有來自隴東的華啟民等人。
風(fēng)易社分中路秦腔(西安亂彈)班、西路秦腔兩個演出隊,各自演出。風(fēng)易社是最早在寶雞地區(qū)演出西安亂彈的劇社,比后來進入寶雞地區(qū)的新漢社、新聲社都要早一些。
王景民以他最拿手的《葫蘆峪》、《轅門斬子》、《牧羊卷》、《狀元媒》、《洪洋峪》等戲在風(fēng)易社擔(dān)當(dāng)頭道生有四年之久。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冦犯華,中路秦腔班散班。王景民就在新漢社、益風(fēng)社、新民社等劇社搭班演戲。
王景民他們是最早把西安亂彈帶入西路秦腔腹地寶雞的那批人,對于西安亂彈的傳播作出了特殊貢獻。通過在寶雞地區(qū)的演出,王景民學(xué)習(xí)了大量的西府劇目和演技,極大豐富了腹笥,成為了人稱"肚肚滿"的戲母子。這段時間,他走遍了陜西西部、甘肅東部各地,也把他的藝術(shù)在這些地方傳播開來。據(jù)王升堂老師講,他1980年代在甘肅平?jīng)觥c陽一代演戲時,老觀眾知道他是王景民的侄子還非常熱情地跟他打招呼,為王景民豎大拇指。
民國二十七年〈1938)王景民收到了來自蘭州的邀請。陳景民是一位卓越的戲曲活動家,他在蘭州創(chuàng)辦秦腔新興社屢次興衰,矢志不移。民國二十四年(1935),他精心復(fù)辦新興社,一邊延請大量陜西名流,獻演轟動金城,一邊大辦培訓(xùn)班,培養(yǎng)新生。三年后,隨著新生的成熟,新興社達到了事業(yè)頂鋒。木秀于林,風(fēng)必吹之。駐守隴南的軍官張漢山強行挖走了幾個主要演員,新興社一時就演出困難。這時,陳景民就想起在寶雞大紅的老同學(xué)王景民,請求支援,王景民接到請求就慨然應(yīng)允,還帶領(lǐng)著王新成、王新華、陳新民等人一同前往蘭州。
據(jù)辛景瑞在《戲海拾珍》一書中說:"人未到,蘭州城大什字即貼上了大幅戲報,上書:由陜新聘須生泰斗王景民不日到來","過了幾天,王景民剛到蘭州,劇社又大書而特書巨幅劇訊,由陜新聘須生正斗王景民,已經(jīng)到來,不日擇吉登臺演出"。
王景民在蘭州演出的具體情況沒有留下記載,只有歌紅在《蘭州秦腔述略》中有所提及。
民國三十年(1941),鳳翔風(fēng)易社重組,易名移風(fēng)社,還招喚遠在蘭州的王景民回社負責(zé)招生。王景民隨即回到西安,在老家附近招收了賀振民、史生民、屈生民、李毓華等30多個學(xué)生。他帶著學(xué)生就又來到了寶雞,回到了鳳翔。在西安招生期間,他還在當(dāng)時經(jīng)營困難的集義社客串演戲:
1月2日演出《葫蘆峪》(注明:新到馳名須生)
1月4日演出《轅門斬子》(注明:新到須生)
1月5日演出《葫蘆峪》(注明:政界來函時煩)
1月6日演出《拆書》
1月8日演出《斬韓信》
1月10日演出《轅門斬子》
1月11日演出《哭秦庭》
1月12日演出《春秋筆》
1月13日演出《走雪山》
1月14日演出《葫蘆峪》(注明:政界特?zé)?
1月16日演出《闖宮抱斗》
1月17日演出《烙碗計》
1月28日演出《十道本》
1月31日演出《烙碗計》
2月1日演出《哭秦庭》
2月2日演出《探太君》
2月3日《葫蘆峪》
2月5日《天門陣》(全本)
2月11日《狀元媒》
可見,這時27歲的王景民已經(jīng)成為成熟的藝術(shù)家了。但是他能演《拆書》還是叫人詫異。
這一年,他還在日漸衰落的李正敏的正藝社搭班演戲,計有:
7月12日 大回荊州(合演李正敏)
7月17日 轅門斬子
7月21日 春秋筆
7月22日 蝴蝶杯前后本(合演李正敏、安鴻印)
7月23日 烙碗計
7月24日 繡花鞋(《八件衣》)
7月26日 轅門斬子
7月28日 席棚會
7月29日 黃金臺(合演李正敏)
8月1日 探太君
8月2日 拷吉平
8月3日 哭祖廟
8月5日 鍘美案(合演李正敏)
8月8日 春秋筆
8月9日 草坡戰(zhàn)(即《草坡面理》合演徐正田)
8月10日 葫蘆峪
8月14日大拜壽(合演李正敏)
8月15日斬韓信
8月22日玉虎墜(合演李正敏)
8月26日轅門斬子
8月28日賣畫
8月30日二進宮
鳳翔地處內(nèi)陸深處,改組后的移風(fēng)社也有商會支持,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這里就如同一處世外桃源。王景民在這里除了到處搭班演戲就是教授學(xué)生,悠閑生活一晃就是七年。
民國三十七年(1948),咸陽益民社班主鄭四去逝,興平人竇學(xué)義在咸陽重組益民社,創(chuàng)建義興社,邀請王景民入社,他跟名旦楊文華同為義興社臺柱,轟動古城咸陽。
1951年,義興社因為管理不善,混亂一片。戶縣成立英化社,廣招演員,王景民就受邀加入英化社(不久更名宣化社)。在戶縣,王景民同曹韻清、童勝民、焦曉春、賈秀芳、斯鳳琴、賈正禮等名流同臺演出。
1953年,戶縣劇團內(nèi)訌四起。3月在王福振的邀請下,王景民加入了西安新民社,不久名旦宏秀云也由三意社來到了這個劇社,從此新民社進入了以王、宏為招牌演員的鼎盛期。在新民社,王景民任社務(wù)委員和學(xué)生部主任。
新民社是山西商人王煥章1949年在西安西關(guān)創(chuàng)辦的,王煥章購得原民盛社戲箱,并邀請原民盛社領(lǐng)班王正秦繼承領(lǐng)班,在西關(guān)搭臺演戲。新民社小生、小旦、花臉都頗具實力,而秦腔最看重的青衣、須生行一直較弱,雖然有江湖藝人搭班可以舒緩一之急,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策。王景民和宏秀云的到來,讓社里的短項一躍而為強項。王景民的《葫蘆峪》、《轅門斬子》等戲在王文鵬之后就代表著最高水平。他跟宏秀云合演的《趕坡》也被同行廣為推崇。因為他兩個人在,新民社(后來的長安劇團)同眉縣劇團、興平劇團分庭抗禮,同西安城內(nèi)大劇團相比也毫不遜色。60年代初,長安縣劇團碰巧與西安易俗社同在三原演出,頭場易俗社落了下風(fēng)。第二場,易俗社急調(diào)衰派老生名家劉毓中演出他的看家戲《烙碗計》救急,長安縣劇團由王景民領(lǐng)銜演出《回荊州》(據(jù)郭繼民老師回憶演出的是王景民主演的《蘇武牧羊》,具體劇目待考),雙方最終落了平手,三原戲迷卻樂開了花。
新民社的精湛技藝被新成立的長安縣領(lǐng)導(dǎo)瞄上了。1956年,政府一紙調(diào)令,新民社離開西安西關(guān),從此定駐長安縣韋曲鎮(zhèn),并更名為長安縣劇團,王景民擔(dān)任副團長,還兼任過工會主席。
劇團名字變了,人員走馬燈般來來往往,但是王景民作為頭牌須生的地位從來沒有變化,提起長安劇團,人們馬上想到的就是王景民、宏秀云。本來他們是藝人,只要有戲演,生活對于他們就是快樂,可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先是1968年宏秀云被下放回老家,一位著名藝術(shù)家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瀚海中了!接著1970年演了一輩子戲的王景民也被下放回家了。回到紅廟老家后,王景民靠放牛、打草簾聊度時光。1972年的一天,劇團來電召他回團演戲,老漢欣喜萬分,招呼一幫鄉(xiāng)黨治酒慶賀。他興奮地一杯酒端起,還未說話,高大的身軀卻轟然倒下,不治而亡,享年58歲!
應(yīng)該說王景民的一生是順風(fēng)順水的,由于天份極高,演戲?qū)λ麃碚f就只是享受;由于出名早,進大劇社早,每到一處都能享受最高待遇;他為人豁達,不拘小節(jié),嘻笑怒罵無拘無束,各處人緣也都很好。只要有戲演,他就很知足,閑暇溜溜鳥,悠然自得,別無所求。當(dāng)命運偏不讓他演戲時,他就只有悲壯地死去,如此決絕,無需導(dǎo)演設(shè)計,一切天成!
由于家庭淵源以及師授傳承,王景民和王文鵬形成了客觀上的藝術(shù)承續(xù)關(guān)系,盡管他并沒有跟王文鵬學(xué)過戲。王景民的代表作跟王文鵬也大體一樣:《葫蘆峪》、《轅門斬子》、《洪羊峪》、《狀元媒》、《四郎探母》、《斬韓信》等。他以唱功馳名:唱腔明亮清快如涓涓細流,行腔高揚低遏暢快自如,鼻音透徹,綿軟沁脾,每曲歌罷觀者如醉,舉重若輕全無梆子腔之火爆,實為古調(diào)新聲。由于一唱出名,加上坐科初期,秦鏡社動蕩不安,王景民基本功較差,一生不擅武生,在長安劇團主演《九江口》、《破寧國》等戲都很不成功。演這些戲這只能說明他不安現(xiàn)狀,欲求彌補,惜乎歲月已失,不復(fù)我求,后來從業(yè)者能不汲取?
由于解放后身居基層,留下的錄音唯《司馬拜臺》一折,封至模、王紹猷等專家著文也不見提及,其它資料錯訛不堪,叫人痛心。他主要活動的寶雞、長安地區(qū)戲曲志皆無傳記。
王景民腹笥深淵,且樂于教人,從新漢社開始屢次招生訓(xùn)教,在劇社輒為教學(xué)主管,須生演員賀振民、段育民、彭毓中,郭繼民等人為其高足,名家焦曉春一生執(zhí)弟子禮,念念不忘。
鳴謝一癡兄弟戲報相助,王升堂老師不厭其煩,尤其感謝已故的寶雞人民劇團毛老師一峰團長資料相助。本文經(jīng)王景民弟子郭繼民老師過目。但是,文責(zé)由作者自負。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luò)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