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棍兒、斗草,那些小時候用草玩的游戲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鄉(xiāng)間生活時,最尋常最熟悉的植物莎(suō)草。草地里拔幾根莎草的莖,成了我們玩“挑棍兒”游戲的材料。像羊糞蛋兒似的莎草塊莖,更是不可或缺的中草藥。不僅僅這些,莎草帶給我生活的驚喜多著呢~
麗鹿丨文
莎草不僅填充了我們的童年游戲,治病還有奇效
周末早上起床后,照例去樓前操場晨練。
暑假的校園,早晚依舊熱鬧。操場邊樹蔭下,手捧著書或坐或站、口中念念有詞的,是備戰(zhàn)司考的大學生;操場上東一堆西一群的小學生,是跟著教練學打籃球的;跑道中間還有一些練習田徑的中學生。
我喜歡沿著跑道散步,邊走邊感受身邊或靜或動、或文或武的蓬勃朝氣。
走著走著,注意到操場北邊單杠旁綠化帶的草坪,因暑期無人打理,混雜著的幾叢莎草在晨風中挺立,細細長長的三棱形草莖冒出來好高,每根草莖的頂端,盛開著一蓬褐色碎米花穗。
莎草是小時候鄉(xiāng)間生活時,最尋常最熟悉的植物,這些年卻被我疏遠得幾乎忘記。
遙想從前,每逢百草豐茂的夏天,綠茵如毯的田野,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在村外山坡或河灘里放牛放羊、薅豬草、看守瓜田或谷子地時,我喜歡和小伙伴們聚在一起,玩一種“挑棍兒”游戲。
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莎草,還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中草藥。
在豫西老家,莎草發(fā)音為“xue”草,俗稱“咩咩胡子”,“咩咩”是山羊的叫聲,所以它也被叫做“山羊胡子”。
莎草的地下塊莖,很像一粒粒褐色的羊糞蛋兒,中藥名叫“香附子”,能疏肝理氣、解郁止痛,對經(jīng)行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婦科病有奇效,李時珍稱它是“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禹州出的一種中成藥叫“七制香附丸”,是女生姨媽痛時的救命神丹;用香附子加艾葉煎湯漱口,或用香附子末擦牙,可治牙痛;若在田間被蜈蚣咬傷,挖幾顆香附子嚼碎涂搽,解毒效果立竿見影。
已不可考的古人斗草玩法
小時候的我,更不知道平凡無奇的莎草身上,還蘊藏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被我誤念了近四十年的詞牌“踏莎行”里的莎,發(fā)音不是“shā”,而是莎草的“suō”。
踏草是唐宋時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前后。因此“踏莎行”詞牌本意,即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詠春日踏青。
當然小時候的我,也絕對想不到,采折莎草莖桿玩的“挑棍兒”、“劈豆腐塊”等,很可能就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卻漸趨衰亡的“斗草”之戲。
“斗草”最早見于文獻記載大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
唐詩里也不乏關(guān)于斗草的名句,如白居易《觀兒戲》中的"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貫休《春野作》“牛兒小,牛女少。拋牛沙上斗百草”,李商隱《代應(yīng)二首》中有“昨夜雙溝敗,今朝百草輸。關(guān)西狂小吏,唯喝繞床聲”。
看來那時斗草不僅是兒童最愛,成年人也樂此不疲,在李白的《清平樂》“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賭珠璣滿斗”中,斗草儼然已演變成了賭戲。
到了宋代,斗草更為盛行。
柳永《木蘭花慢》中寫道:“盈盈,斗草青青”,晏幾道《臨江仙》有“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李清照《浣溪沙》也有“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傳世最廣的當屬晏殊的《破陣子》:“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但古人的斗草究竟是何斗法,到了今天,已經(jīng)頗多分歧,難以搞清。
兒童黃梅戲?qū)ù蜇i草挑棍兒、斗草,那些小時候用草玩的游戲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