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豫劇院二團_洛陽豫劇院一團_洛陽豫劇團樂隊視頻

曾廣蘭在排練現場指導其他演員

洛陽豫劇團樂隊視頻_洛陽豫劇院一團_洛陽豫劇院二團

《花槍緣》劇照 飾 姜桂枝

洛陽豫劇團樂隊視頻_洛陽豫劇院一團_洛陽豫劇院二團

《洛陽橋》劇照 飾 耶律含嫣

洛陽豫劇院二團_洛陽豫劇團樂隊視頻_洛陽豫劇院一團

《西廂記》劇照 飾 紅娘

洛陽豫劇院二團_洛陽豫劇團樂隊視頻_洛陽豫劇院一團

《白蛇傳》劇照 飾 白素貞

□記者 李燕鋒 程芳菲/文 趙朝軍 張斌/圖

核心提示

她,12歲從藝,15歲登上舞臺,在老一輩藝術名家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等的言傳身教下,在豫劇舞臺上璀璨綻放;

她,博采眾長、技藝精湛,以代表曲目“一橋二紅”轟動中原,五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周總理以及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演出;

她,德藝雙馨、情系群眾,為洛陽豫劇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培養出一大批知名豫劇新人;

她,是今年75歲的曾廣蘭,一位優雅的老戲骨,一位在豫劇舞臺上活躍了整整六十年的藝術家。

1印象:

優雅的老人,不老的戲骨

深秋的早晨,洛陽晚報記者如約來到位于老城區文化街20號的洛陽豫劇院二團,正準備按響曾廣蘭老師家的門鈴時,屋里傳出了細膩而富有激情的唱戲聲。一時間,我仿佛穿越了時空,正置身燈光璀璨的舞臺下,欣賞曾廣蘭名震一時的豫劇《紅樓夢》。

房門打開,曾廣蘭微笑著站在面前:一絲不茍的盤發,明亮的雙眸,白皙的臉龐,勻稱的身段,讓我很難相信這是一位75歲的老人。

她,12歲從藝,15歲登上舞臺。60多年來,為了唱功持久,無論嚴寒酷暑,始終保持著每天早上6點甚至更早起床的習慣,1個小時的基本功練習,1個小時的唱腔練習;為了保持舞臺形象,每天的早餐只是一個香蕉、一杯牛奶,午餐和晚餐若食用肉類,也僅選魚肉或兔肉……

“我連飯也不會做,家里的各種生活瑣事,都是老伴兒在打理,他是我的堅強后盾。”曾廣蘭的老伴兒張敏今年76歲,是洛陽豫劇院二團原團長,同時也是曾廣蘭藝術生涯的忠實搭檔。“這不,市里要為我舉辦舞臺藝術六十年的師生展演,他一大早就去歌劇院忙著布置舞臺啦!”洋溢著滿滿幸福的曾廣蘭笑著說,這些年來,她全部的事情就是劇團、唱戲。

也正是多年的堅持,今年75歲的曾廣蘭至今還活躍在豫劇舞臺上。她總是盡心竭力地關心我市豫劇事業的發展,經常手把手地指導年輕演員,一段唱腔、一個字眼兒地幫著年輕演員“打磨”……

曾廣蘭還熱心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去年7月,當本報發出為白血病父子舉行慈善義演的消息后,她第一時間打來電話,表示將帶徒弟參加演出,呼吁更多的人關愛這對困境中的父子。

2回望:五進中南海,名震豫劇界

今年,是曾廣蘭走上豫劇舞臺的第六十個年頭。翻看老照片,回望自己剛上舞臺到挑起大梁的時光,曾廣蘭直言“日子過得真快”。

曾廣蘭1938年出生于商丘市,12歲那年,被淮南軍分區翻身劇團相中,要把她帶走。怎奈母親死活不同意。她悄悄逃出家門跟著部隊走,卻不料,她前腳剛到,母親后腳就跟了過來。

“俺娘在部隊一住一個月,最后放心地回家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曾廣蘭印象深刻。

在部隊學戲的日子里,雖艱難但充實。為排《紅樓夢》,師傅給不識幾個字的曾廣蘭買了小鏡子,讓她對著練表情;買了小人書,讓她學劇情;買了字典,讓她邊查邊看原著。為了讓身材與林黛玉“形似”,她一天只吃幾塊餅干……排練一個月后正式演出,場場爆滿,曾廣蘭一炮走紅。

1956年以后,曾廣蘭名氣漸漸大了起來,經常隨著劇團到全國各地演出,甚至還五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

曾廣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北京給毛主席唱戲。“去之前光說是給首長演出。我上臺一看,竟然是毛主席,心里真激動啊!”曾廣蘭回憶,當時演的是《楊門女將》,她扮演穆桂英。

還有一次是到北京給周總理演出。“當時周總理請文藝界人士到人民大會堂過元宵節,總理帶著我們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還給我們碗里盛元宵呢!”曾廣蘭感慨地說。

憑著精湛的演技,在此后的許多年里,曾廣蘭的名字成為豫劇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她也成為繼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閻立品、馬金鳳(豫劇五大名旦)等舊社會過來的老藝術家后,新中國新社會自己培養的首批著名藝術家之一。

尤其是1955年來到洛陽后,她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洛陽的豫劇事業上。她主演的《紅樓夢》《紅嫂》《洛陽橋》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在全國巡演,風靡各地,長演不衰。《洛陽橋》還被搬上熒幕拍成了電影。她還培養了一批豫劇新人,有的已成長為豫劇名家,如洛陽豫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陳大華等。

3真諦:唯心中有戲,方永久綻放

看著曾廣蘭明亮的雙眸,一舉手、一投足的靈動神態,我們不禁想問,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讓她始終保持對藝術的熱愛,75歲時還能在藝術舞臺上優雅地綻放?

“唱戲的人,必須得心中有戲。”她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在學戲,可每每去聽,都覺得少了點兒什么。

“年輕時在部隊學戲,為了領會戲里人物的感情,師傅總是讓我們不斷地研究劇本,必須得吃透才能開始演。”曾廣蘭說,“那時候演戲,一心只想把戲演好。可現在的很多孩子學戲,有的是為了考大學走捷徑,有的是為了賺錢。別的事兒想得多了,心里面戲的成分就少了啊!”

她回憶說,當年在部隊劇團唱戲,天天早上5點鐘師傅就拿著小鞭子把大家趕起來,帶到河灘練嗓子。練功時,一個動作不準,小鞭子就抽上來,嚴重的還會被罰站磚、關禁閉。

有毅力、肯吃苦,又深深地扎根群眾……正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如今曾廣蘭已成為豫劇界的一棵不老松,獲得了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務院津貼各項殊榮。

如今,75歲的曾廣蘭將迎來她舞臺藝術六十華誕。當我們隨著她的記憶,去聆聽她在豫劇百花園中的六十年生涯,感受到的,是一位老藝術家的堅韌風骨。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