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樂隊過去俗稱“場面”,因早期的樂隊是坐在臺上,面對觀眾伴奏的,故而有此稱謂。京劇樂隊又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即:拉弦樂、彈撥樂和吹管樂,“武場”是打擊樂,所以京劇樂隊也稱為“文武場”。

京劇從形成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經幾代藝術大師們的創新和發展,已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國粹藝術。而京劇的樂隊也是從最初只有五、六件樂器發展成現在擁有多種組合模式的樂隊。目前最簡練的組合是七、八件樂器的小型伴奏模式。中型組會是十二至十三件樂器的伴奏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組合可以采用單管或雙管交響樂隊的伴奏模式。近幾十年來,京劇的樂隊在編制上和演奏水平上都取得了非同尋常的發展。京劇的“文場”是: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秦琴、中阮、大阮、笛子、嗩吶、笙等樂器及其演奏者。京劇的“武場”是: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大小堂鼓等打擊樂器及其演奏者。

伴奏京劇樂器主要有哪些_伴奏京劇樂器主要是什么_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早期的“文場”只是京胡和小三弦兩件樂器,后來增加了月琴,這三件樂器的組合模式確實顯得比較單薄。京胡的音質尖亮有余而寬厚不足,月琴的音質浮飄而余音欠缺,小三弦的音質堅實而少渾厚。所以梅蘭芳大師與琴師王少卿先生研究,增加了音色寬厚明亮的京二胡,形成了京劇的

“四大件”。這也是“文場”的基本模式,在音響的厚度上有了相應的提高。后來在伴奏且角和小生的唱腔時都要加入京二胡來突出唱腔的柔美飽滿。而在伴奏老生、花臉和老旦的唱腔時仍采用京胡、月琴、小三弦這“三大件”,來凸現唱腔的干凈脆亮。但隨著新編唱腔的誕生,現在各個行當的唱腔都可以加上京二胡來伴奏。京劇樂隊中的笛子、嗩吶都是由三弦和月琴的演奏者來兼任的,不設專職人員。早期的“武場”只有板鼓和大鑼、小鑼,后來為了加強武戲伴奏的氣氛,增加了鐃鈸,這就形成了“武場”的“四大件”,堂鼓則由三弦演奏者兼任,這就是傳統京劇的基本樂隊。數十年以來,在戲校學習京劇伴奏專業的學生,也是按這“八大件”來確定專業屬性。

伴奏京劇樂器主要是什么_伴奏京劇樂器主要有哪些_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劇樂隊的“武場四大件”自從確定以來,沒有什么更新的模式,而在“文場”的組合模式方面,一直存在著創新求變的舉措。傳統的“文場四大件”在表現唱腔和塑造音樂形象上仍顯得勢單力薄,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加入了秦琴,其音色柔和醇厚,余音悠長,確實能為伴奏生色增光。1964年的全國京劇現代戲匯演,對京劇樂隊的組合模式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的促進。全國的京劇院團在排演新編現代戲時,根據情節場景的需要吸收了眾多的民族樂器,如:琵琶、柳琴、民二胡、中胡。板胡。高胡、大三弦、中阮、大阮,各種調門的笛子和嗩吶(傳統京劇樂隊只用D調笛子、D調和A調嗩吶),這些樂器的加入使京劇樂隊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1966年以后在排演《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劇目時,又創造了加入西洋管弦樂的組合模式,把京劇伴奏提升到了更新的高度。

1976年至今,京劇樂隊基本上是三種組合模式:

一、以十二人左右的中型樂隊較為常見,“文場”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中胡、笙,(笛子和嗩吶仍是兼任),“武場”包括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堂鼓仍是兼任,或增設一人兼管大南鼓、大鈸、大篩梆子等效果樂器)。這種組合比較適合目前院團的編制,人員不多而伴奏效果比較理想。其中的中阮、大阮和中胡增強了中低音的效果,再加上笙具有的粘合凝聚能力,整個樂隊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目前我們中國京劇院的樂隊都以這類編制為主。

二、以原有傳統“八大件”為基礎加一把中阮或大阮,增強中低音的效果。在人員不夠時一般采用此種模式,但伴奏效果就略為遜色,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在排演大型劇目時,往往采用二十多人的較大型樂隊。在伴奏手法上也不同于前兩種(前兩種樂隊只演奏主旋律)。大型樂隊除了“四大件”以外,其他樂器都要按照作曲的配器來演奏自己的分譜,音樂的整體形象更加完美充實,表現手段也更為豐富。中國京劇院近年來,在排演《江姐》、《白蛇傳》、《瀘水彝山》等劇目時,就采用了這種大型樂隊的編制。在“四大件”以外增加了琵琶、大阮、中阮、民二胡(四把)、高胡、中胡、大提琴、貝斯、笙、笛子、嗩吶,有時再增加一至兩臺電子合成器。樂隊的位置也從邊幕移到了樂池。在傳統劇目的演出中一般不采用大型樂隊。另外京劇還有一種交響化伴奏的模式,更為鮮見,不為大多數院團采用。

隨著京劇藝術日益振興繁榮,在廣大京劇音樂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京劇樂隊的組合模式必然會愈加完善,使享譽海內外的國粹藝術——京劇,永遠充滿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