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戲故里,看古戲新韻
兔年正月初一,央視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如約而至。屏幕上,文人雅士煮茶賞燈、題字吟詠,九山書會才人創作《張協狀元》這中國戲曲史開篇一幕從史書中“活起來”,與觀眾穿越時空來一場千年邂逅。
開辦33年來,首次將主場移步戶外的央視總臺春節戲曲晚會,選擇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熟戲曲形態——南戲的誕生地溫州錄制,以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戲曲劇本《張協狀元》的編撰地九山書會為主舞臺。
仿佛是歷史照進現實,再現“一片繁華海上頭”。
南戲故里在溫州
浙江是戲曲大省,享有“一部中國戲曲史,半部在浙江”的美譽。中國戲曲的完整樣式在浙東沿海的溫州誕生,被稱之為“中國戲曲之祖”南戲。
南戲初名“戲文”,戲,即表演;文,是劇本。所謂戲文,也就是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而“南戲”這一名稱始于元代桐廬越劇團演員名單,為了和北方雜劇相區別,被稱作“南曲戲文”,也就是“南戲”。
“無論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敘事模式,還是‘生旦凈末丑外貼’的行當體制……都是在溫州發祥和定立的。近900年來,按照這種藝術規律呈現的,那才叫戲曲。這就是溫州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戲曲專家池浚說。
南宋初,隨著對外貿易港口的開辟,溫州成為“杭城第二繁華去處”。這些都為南戲在溫州誕生、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經濟的繁榮為包括戲曲演出在內的城市娛樂業提供了市場基礎,周邊民間藝人匯入城區,形成民間團體,從而有了如九山書會這樣能演“戲”、會編“文”的團隊。如他們創作的《張協狀元》,就是現存最早的南戲完整作品,被稱為活化石。
到了元末,瑞安人高則誠寫了《琵琶記》,此劇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作。全劇共四十二出,結構完整巧妙,語言典雅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大大提升了南戲劇本的文學水準。《琵琶記》也因此有了“南曲之祖”的美譽。元代南戲著名的作品《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被后人稱為四大南戲,在明清時期傳演甚廣,影響深遠。
南戲在溫州產生、發展并成熟。南宋中后期開始,沿著幾個不同的方向逐漸擴散,向北流傳到了杭州,向西流傳到江西,向南流傳到福建的泉州、漳州、莆田,以及廣東的潮州等地。這幾個流傳區域后來都成為南戲發展的重鎮:杭州附近產生了海鹽腔、余姚腔,最后又衍生出昆山腔;江西發展出弋陽腔;福建則是南戲遺存較多的地區,在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等古老的地方劇種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南戲劇目和表演特征。
雖然經過漫長的歲月蹉跎,南戲曾經在歲月沖沉睡過一段時日。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溫州成立南戲研究小組開始,一直到1997年溫州啟動“南戲新編系列工程”、2007年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廬越劇團演員名單,大批新編南戲在舞臺上演出。南戲重畫粉墨,以窈窕之姿,再煥魅力。
南戲基因哺育地方戲曲
南戲的文化基因貫穿中國戲曲史,也哺育著溫州地方戲曲的繁榮,形成百花競艷的局面。
時至今日,活躍在溫州舞臺上,既有古老的甌劇、永嘉昆劇,也有京劇、越劇等大劇種,還有獨具特色的平陽木偶戲,以及平陽和劇、瑞安高腔、亂彈等劇種,幾乎與南戲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大幕將起樂師上臺入座,副末登場。這個副末不僅管收擺砌末,還負責開場點題、中途還會出現插科打諢,演出中樂師們還串場了街坊……這些都是甌劇《殺狗記》舞臺上戲曲原始樣式的呈現。
2019年,甌劇《殺狗記》復排演出大獲成功。戲曲專家們連呼驚喜,予以極高的評價:古風古韻、民間智慧、“游戲精神”、喜劇上品。2021年,同樣改編自南戲古本的甌劇《張協狀元》和《殺狗記》如出一轍,在呈現樣式上追溯南戲原生態風貌,在表演上融入現代理念,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殺狗記》《張協狀元》并不是甌劇的傳統戲,但恰恰是甌劇的精妙改編,成了“極好玩”的一部“仿古精品”,體現了溫州人的智慧,蘊含著古老的藝術魅力。誰也沒見過南戲的演出,也沒有影像資料的留存,但是甌劇的表演仿佛讓人看到:也許900年前的南戲就是這個樣子的。
1997年,由著名編劇張思聰著手改編的越劇《荊釵記》,推出后至今已演出千余場,其間幾乎囊括國內戲劇界所有獎項,張思聰也因此獲得我國戲劇創作的最高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據不完全統計,依此劇本,不同劇種排演的《荊釵記》版本達20多個。
從數百座散落在民間的古戲臺到現代化的大舞臺,無論身處什么年代,南戲故里總有看不厭的戲劇桐廬越劇團演員名單,說不完的故事。
在全國很多地區普遍面臨“戲曲危機”的情況下,溫州傳統戲劇的演出市場繁榮,國有劇團應接不暇,民營劇團的演出更是接連不斷。據不完全統計,溫州民營文藝院團登記在冊有150余家,戲曲社團4000余家,演出足跡除溫州本地外,遠及浙江臺州、麗水以及福建等地,所表演的劇種也是全省最多。
戲曲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數年來,溫州文化部門通過戲曲考核、探索校團合作、名家傳藝等舉措,循序開展戲曲青年人才培養扶持工作,逐步形成合力,令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受益,使越來越多的梨園新秀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戲曲行業的中堅力量。
文旅融合走得更遠
文化滋養著溫州,溫州也在挖掘、升級內涵,主動融入互聯網時代,提供更前沿、多樣的體驗,讓南戲故里不只有小橋流水。
在永嘉書院體驗以“偶”為戲的匠心;在忠義街聽一曲瑞安鼓詞;在麗水古街詩詞切磋,感受溫潤詩畫溫州……這是去年央視戲曲頻道《角兒來了》來溫州錄制的畫面。在南戲故里和戲劇名家一起,通過一場山水音樂會,感受溫州南戲文化獨特魅力,探尋溫州傳統藝術深厚底蘊。
除夕夜,央視戲曲頻道《角兒回來了》節目中,30位戲曲名家齊齊亮相溫州江心嶼,登島沐浴山水春色,獻唱流派經典。戲在景中、景融戲里,溫州為戲曲呈現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著活態的民族文化基因,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旅融合正好為傳統戲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地方戲曲將得到很好的推廣和傳播,進而把自身從大眾娛樂的邊緣拉到民眾視野的范圍之內。
這些年來,為持續打響“南戲故里”文化品牌,溫州持續開展“南戲新編工程”,舉辦“戲曲尋根”系列活動;不斷挖掘南戲中的溫州地名元素,設置南戲文化標識;做好永昆、瑞安高腔、甌劇、和調等地方戲曲劇種的保護和傳承,弘揚溫州的戲曲文化。
在央視春節戲曲晚會錄制地九山書會,新一輪的南戲演出季已經粉墨登場。這里將通過永久展陳、常態化的講壇、沙龍、演出等形式,豐富溫州南戲文化園的形態,將晚會的“南戲”元素以物理空間呈現、戲曲元素的充盈和常態機制的固化,將南戲文化園打造成為戲曲溯源、戲曲審美和體驗的網紅打卡地。
首次走出演播室,沉浸于山水間,于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和嘗試;于溫州而言,是“中國戲曲起于南戲、源于溫州”的一次權威佐證,并與朔門古港重大考古發現相互支撐呼應,全方位展示千年甌越文化底蘊。(記者 伍秀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