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山 西
編號:Ⅳ—18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
晉劇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晉劇十大須生排名,因產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外省稱之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晉中,與祁太秧歌、晉中民間曲調相結合,經晉商和當地文人的參與而形成晉劇。其后幾經變化,在晉中、晉北以至內蒙古、河北、陜北的部分地區發展傳播開來。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后,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在發展過程中晉劇十大須生排名,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晉劇唱腔豐富晉劇十大須生排名,包括亂彈、腔兒、曲子幾種,板式多變,表現力強,如亂彈板路就分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7種。晉劇傳統樂隊由9人組成,分文、武場兩種,文場伴奏樂器為呼胡、二弦、三弦、四弦“四大件”,武場則采用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等樂器。晉劇腳色行當主要有須生、正旦、大花臉“三大門”和小生、小旦、小花臉“三小門”,表演粗獷豪放,富于激情,不僅繼承了 梆子戲表演中的絕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作為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晉劇在山西地方戲劇、音樂、民俗、歷史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商品經濟的影響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上演劇目迅速減少,城市觀眾大量流失,農村觀眾則以老年群體為主,晉劇的前途令人憂慮。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