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評劇誕生以來,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在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評劇唱腔在吸收其他優秀劇種唱腔藝術基礎上,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音樂藝術特點。本文旨在對評劇唱腔音樂藝術特點進行歸納梳理,以便讓人們對評劇藝術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為傳承和弘揚評劇藝術提供相應的支持。

關鍵詞:評劇 唱腔 音樂 藝術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評劇屬于戲曲的板腔體。評劇藝術主要以唱腔音樂為依托,通過唱腔藝術來展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情感以及情緒。因此,對評劇唱腔藝術的了解和掌握,更能讓我們走進評劇藝術殿堂,去感知感受評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評劇藝術發展簡史

1909年,評劇藝術興起于河北唐山,之后在華北、東北廣泛流傳,最終在我國北方地區形成了廣泛的受眾群體。1935 年,在上海演出期間,因其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的風格,被定名為“評劇”。其中,在評劇革新藝術家白玉霜和小白玉霜的努力創新下,評劇的藝術風格日臻完善,獨特的風格日漸形成。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評劇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一大劇種,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并稱為五大戲曲。2006 年,評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評劇藝術發展的歷程中,有一個突出的特征便是隨著時代背景、歷史和文化而不斷創新完善,與時俱進。評劇興起的辛亥革命時期,是革故鼎新的大時代,思想領域的解放給評劇提供了充分的時代營養,當時借古諷今、批判現實的藝術作品很多。代表作有《占花魁》《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這一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大、小白玉霜,她們在評劇藝術,尤其是唱腔藝術創新方面,汲取京劇、河南梆子等地區代表劇種的精髓,進行了頗有成果的開拓。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下,評劇藝術也隨之進入全面創新階段,對其他戲曲等的融會學習得到加強,代表作有《劉巧兒》等。這一階段創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當推新鳳霞為代表的新派。新派唱法對唱功唱腔進行了突出的創新,運用身體的多種器官部位,在音量、音色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探索,影響頗大,成為很有影響的一派。

評劇來自民間,植根于“草根”生活,其藝術土壤“肥沃”。因此,其演唱明白通俗,唱詞淺顯易懂,唱腔的韻味感很強。評劇唱腔音樂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便是含有多種板式和調式,為板腔體結構,聽起來極具藝術魅力和渲染力,審美獨特。在評劇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受河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很深,在吸收這兩大劇種音樂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最終形成評劇獨有的音樂藝術風格。具體來講,評劇行當劃分,除雜行外,分生、旦、凈、丑四大類,這一點應是借鑒了河北梆子。在唱腔音樂藝術上,無論是為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或大花臉、白臉末,還是文丑、武丑,其唱腔音樂都極具藝術特色,為評劇愛好者所喜聞樂見。

二、評劇唱腔音樂藝術特點

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劇藝術,有著深厚的藝術基礎和審美價值。隨著評劇發展創新,唱腔藝術亦隨之完善,其所呈現出的美學意義和背后的藝術規律特點,很值得人們研究,并為今后的評劇藝術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一)評劇唱腔板式口語化強

評劇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唱腔獨特、富有韻味。評劇唱腔為板腔體結構,具有較強的口語化特點,具體由導入板類、基本板類、結尾板類三板式組成。導入板類包括導板、回龍、尖板、帶板、搭調、哭頭、哭么二三等,在評劇藝術中發揮著過渡作用。實際評劇表演中,一般用唱腔中最前一句唱詞完成整個板腔的過程,接著轉慢板和原板二,大部分過門配有打擊樂,這種音樂方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基本板類在評劇板式中的主流板腔,分為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可以通過不同節奏表達不同的情緒思想。結尾板類,由甩腔、留板、扣板、迷子叫板等組成,以表達唱腔的結束。

(二)評劇唱腔調式的抒情性強

經過長期的發展,評劇音樂唱腔形成了正、反、 越、反越四大調式,并且各有特點,韻味十足。正調因演員的嗓音、音域差異,在F宮-bB宮之間,唱腔曲調粗獷、高亢、清越,多為小板胡伴奏。反調是正調的派生調式,其唱腔曲調音樂藝術表現深沉、委婉而細膩。越調有男腔越調和女腔越調兩種。男腔越調以大板胡伴奏為主,這種聲腔打破了男腔音域偏高的限制,實現了中、低音區唱腔;

女腔越調,聲腔與男腔越調的調高基本一樣,伴奏樂器主要為小板胡,曲調音樂歡快而喜悅,以二六板結構居多。反越調專指男腔反調,主要用大板胡伴奏。這四大調式,使評劇唱腔抒情具有多樣性,藝術魅力十足。

(三)評劇唱腔音樂的獨特韻味性強

評劇唱腔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漢字發音的歌唱表達。通觀評劇唱腔藝術,在表演中更注重漢字發音的位置。例如,評劇演唱中常用的“噴口”,強化字頭的重唱,重點將力量在開口時凸顯出來,通過渾厚發音,以韻母來調整聲腔的美感,最后產生立體感很強的發音效果。在評劇唱腔的行腔甩腔方面,唱腔與聲調字發音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依字行腔、以情甩腔,字正腔圓,藝術表現力很豐滿。實際上,與其他中華戲曲,諸如京劇、豫劇等唱腔相比,情感和音韻融合是評劇的顯著特點。在評劇唱腔韻味方面,評劇韻味融會了河北東部、東北、北京三個地方的韻味,這三種地方口音的交融,賦予了評劇唱腔獨特的韻味。這一點在評劇經典曲目《花為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大家可以從中細細體會。

(四)評劇唱腔音樂藝術包容性強

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都得益于其對其他藝術的學習和吸收,評劇獲得的巨大成功便是對其他劇種的吸納、改造和創新,表現出獨特的韻律美,藝術上呈現出很強的包容性。評劇唱腔的音樂藝術是整個評劇藝術價值的核心體現,是體會評劇之美的“鑰匙”。在評劇發展的不同時期,評劇唱腔藝術體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評劇興起初期,脫胎于蓮花落,是比較單一的說唱藝術,之后通過在唱腔、板式和調式上的改革和創新,納入了河北梆子等戲曲的曲調,吸收了河北梆子的伴奏樂器,直到正調、反調等唱腔出現,最終形成藝術美學價值。評劇唱腔藝術的包容性,得到了觀眾群體的廣泛認可,這一發源于北方的戲曲,在今天的中國南方地區也收獲了可觀的粉絲數量,這是對評劇這一包容性特點的充分認可和肯定。

三、結語

總而言之評劇代表人物,評劇唱腔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尤其是唱腔音樂特點的形成,體現出了特有的發展脈絡。對于評劇唱腔音樂藝術的體會,更需要深入評劇藝術才能更好地發現評劇唱腔藝術之美,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祖國戲曲文化中這朵奇葩的美妙之處。音樂是劇情的重要輔助,通過音樂創作手法的藝術展現評劇代表人物,能夠將劇情表達得更為“傳神”。作為評劇演員,當今的我們更需要發揚評劇與生俱來的學習和創新精神評劇代表人物,不斷學習和創新評劇唱腔藝術和音樂藝術,為廣大評劇愛好者提供更具品質的視聽文化盛宴,將評劇藝術發揚光大,傳之久遠。

參考文獻:

[1]韓立民.論評劇音樂結構形式發展的歷史趨向[J].戲劇文學,2010(05):71-73.

[2]石文明.自然舒展唱二六 張派別樣《花為媒》[J].大舞臺,2017(08):37-38.

[3]王麗娟. 評劇音樂的發展脈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4]阮智,王曉靜.要把夕陽變朝陽——評劇音樂創新談[J].四川戲劇,2007(06):114-115.

[5]陳鈞.近50年來評劇音樂發展概述——兼論戲曲音樂民間性及其發展機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02):50-57.

(作者簡介:汪冬月,女,錦州市評劇團,中級,研究方向:評劇音樂創作)(責任編輯 葛星星)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